中国世界第二大“末日种子库”建设存储位置

图片[1]-中国世界第二大“末日种子库”建设存储位置-重生者宝典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位于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里,这里保存着来自国内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种子,三万多种植物以及丰富的动物种质资源在这里得以“多世同堂”。这里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

倡议创立这座“种子保险库”的,是已故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先生。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盛。”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除了袁隆平等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离不开“天帮忙”——天然存在的雄性不育水稻,让水稻杂交实验成为可能。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不少野生物种正在走向濒危。“有很多物种,人类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它的作用,就因为人类的影响而消失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铢介绍。

种质资源也称为遗传资源,是指包含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生物各种遗传性状和特征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存在于现有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中,也存在于野生生物的物种中。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用于采集和保存珍稀、濒危、特有的物种,这座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9年11月24日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根据“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2007年4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体工程竣工后开始投入试运行。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保藏设施之一,曾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保存种质资源,并非保护一个物种那么简单。充分挖掘,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新西兰“奇异果”,源自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占据中国市场90%份额的香水月季,源自原产中国的野生月季;原产中国的野生大豆,经美国改造为转基因大豆后,又迅速占据了中国大豆市场。

“种质资源库不仅保存植物种子,也是我国抢救性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离体材料、DNA、动物细胞和微生物菌株等遗传材料的重要装置。目前,种质资源库开展工作已有十年,它已抢救性收集和保存了各类种质资源20305种、210444份”,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日前表示。

图片[2]-中国世界第二大“末日种子库”建设存储位置-重生者宝典
种子大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